2000年-2010年衡阳市人口发展状况综述 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丰富、数据翔实。本文以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对2000年以来全市人口的变化概况,发展特点等方面作简要分析,以揭示全市人口方面的现状、问题、趋势以及促进提高人口诸要素的对策,以便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一、人口发展现状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人口无论在规模、增长速度、人口结构还是人口质量上,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 1950年,衡阳市总人口为311.85万人,1953年 7月 1日为351.07万人,1964年、1982年、1990年分别突破400万、500万、 600万人,2000年 11月 1日为678.49万人,2010年 11月 1日突破700万人,为714.83万人,比1950年翻了两番多。同时,全市人口再生产类型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脱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后,经历了一定时期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类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已步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增长类型。 (二)人口结构 我市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偏向于老龄化,总抚养比提高,但总人口性别比结构偏离现象得以缓解。
1
、人口年龄结构总体两头较低中间较高。
人口金字塔以年龄为纵轴,以人口数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性,底部代表低年龄组人口,上部代表高年龄组人口。
从两次普查
的人口金字塔对比看,2010年人口金字塔形状较2000年稳定,主要体现在0-9岁低年龄组人数比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但是,10-39岁年龄组比重减少较快,40岁以上比重增长速度也较低年龄组快。具体来看,0-9岁人口101.26万人,占总人数14.17%,比2000年上升了1.95个百分点;10-39岁人口310.15万人,占43.39%,下降了11.31个百分点;40岁以上人口303.42万人,占42.45%,上升了9.27个百分点。
2、低年龄组人口性别比失调。 表1 2000年、2010年衡阳市0-14岁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之比) 年龄组 | 2000 年 | 2010 年 | 2010年比2000年上升或下降 | 0-4岁 | 141.85 | 126.17 | -15.68 | 5-9岁 | 127.03 | 130.52 | 3.49 | 10-14 岁 | 113.53 | 128.38 | 14.85 | 0-14 岁 | 123.47 | 128.37 | 4.9 |
表2 2000年、2010年衡阳市出生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之比) 地区 | 2000 年 | 2010 年 | 2010年比2000年 上升或下降 | 地区 | 2000 年 | 2010 年 | 2010年比2000与上升或下降 | 全市 | 147.03 | 129.14 | -17.89 | 衡南县 | 154.72 | 132.28 | -22.44 | 珠晖区 | 120.00 | 116.79 | -3.21 | 衡山县 | 138.03 | 120.83 | -17.20 | 雁峰区 | 116.32 | 104.04 | -12.28 | 衡东县 | 129.22 | 117.05 | -12.17 | 石鼓区 | 116.72 | 125.74 | 9.02 | 祁东县 | 147.45 | 136.12 | -11.03 | 蒸湘区 | 145.72 | 129.45 | -16.27 | 耒阳市 | 153.14 | 129.58 | -23.56 | 南岳区 | 124.81 | 130.71 | 5.9 | 常宁市 | 163.95 | 143.98 | -19.97 | 衡阳县 | 151.68 | 128.57 | -23.1 | | | | |
表1显示:低年龄组人口性别比远远超过了国际常用人口性别比标准。分年龄段来看,尽管2010年0-4岁人口性别比比2000年回落了15.68个百分点,但性别比仍高达126.17,比国际常用标准至少高19.17个百分点; 5-9岁、10-14岁的人口,分别较2000年上升了 3.49、14.85个百分点,超过国际通用标准23.62、21.38个百分点。 从表2可说明,在我市12个县市区中,11个县市区比2000年有大幅度的减少,但普遍存在较国际常用标准偏离太大的现象。一是部分县市区人口出生性别比在130以上,如常宁市143.98、祁东县136.12、衡南县132.28和南岳区130.71; 二是二孩及以上的人口出生性别比畸高,我市一孩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1.75,二孩出生人口性别比135.18,二孩及以上人口出生性别比高达197.65, 也就是说,在我市每年出生的二孩以上的孩子中,每出生100个女孩中,相应要出生 198个男孩。这说明造成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远远偏离正常水平的主因在于多孩出生人口。 3、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型初期。2010年,全市少年抚养系数30.91%,比2000年下降4.62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为20.37%,比2000年提高4.18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为51.28%,比2000年略下降0.44个百分点。2000年-2010年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3.86万人,老年系数提高了2.79个百分点,而少年系数下降了2.99个百分点,在一升一降的综合作用下,全市老少比从2000年的45.57%提升至65.91%,年龄中位数增也提高4.22岁,达到35.32岁。根据少年系数、老年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等指标判断,我市人口目前正处于老年型初期。 4、总人口性别比接近国际标准。根据国际常用标准,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应出生102个~107个男婴。据历次普查数据显示,1982年、1990年、2000年我市的总人口性别比分别达到108.76、109.95、111.91,呈逐渐攀升态势。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我市总人口性别比首次出现回归,下降至107.76,基本符合国际常用标准,但仍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95个百分点。 (三)人口分布 我市人口地区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行政地区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 1、人口数量地域分布集中。2000年,占全市面积4.81%的市轄五区集中了全市12.81%的人口;经过几次区划调整,2010年,市辖五区占全市面积的4.56%,人口比重提高到全市的15.86%,可见,我市人口趋向于市辖区集中。从县域看,一是100万人口县人口占比下降。2000年,衡阳县、衡南县、耒阳市人口超过100万,占全市的47.26%;2010年人口过百万的县只有衡阳县、耒阳市,人口占比下降到31.55%。二是50-100万的县人口占比上升。2000年我市50-100万的县只有衡东县、祁东县、常宁市,2010年增加了衡南县,人口占比从34.23%提升至47.21%、三是50万以下的县人口占比上升。从2000年的18.51%提高到21.24%。 2、人口密度自然上升较快,区域不均衡。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常住人口居全省第一位,人口密度为467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长5.1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7人/平方公里。在市辖五区人口平均密度为1626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169人/平方公里,提高了10.4%,其中蒸湘区增长最快,较2000年增长86.6%,其次是雁峰区、石鼓区、珠晖区、南岳区;县域(七县二市)人口平均密度412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减少13人/平方公里,略降3.16%,其中,除衡阳县、祁东县、衡山县人口密度下降外,其余县市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3、乡村人口转移较快,城市化率较快提升。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城镇人口为318.09万人,城市化率44.45%,在全省居第五位,比2000年提高了 17.76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乡村人口396.74万人,比2000年减少100.63万人;乡村人口比重从2000年的73.71%下降至55.55%,年均减少5.56%。 4、少数民族人口地域分布较为集中。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我市有少数民族40个,共17750人。我市居住的主要是五个少数民族,,瑶族4360人,土家族3589人,苗族3023人,壮族1537人,回族903人,这五个民族占我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5.56%。从地域看,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蒸湘区、常宁市、珠晖区,分别为3066人、3058人、2868人,占少数民族人数的50.66%;其次是雁峰区、耒阳市、祁东县、衡南县、石鼓区,分别为1789人、1582人、1445人、1270人、1265人,占少数民族人数41.41%;其余7.93%的少数民族散居于衡阳县、衡东县、衡山县、南岳区。 (四)人口素质 2000年以来,我市人口总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改善,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文化素质都显著提高。 1、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全市人口身体素质的增强主要反映在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2010年,我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3.15岁,比2000年增加了2.5岁;其中男性71.49岁,女性76.41岁,分别增加2.4岁、3.94岁,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但男女预期寿命之差由2000年的3.38扩大到4.92岁,寿命差异呈扩大趋势。 2、文化素质明显提升。2010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66年,比2000年增加0.92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8.4年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普查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000年的41641人下降到27337人,下降34.66%;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9519人上升到42064人,增长7.81%;具有高中程度的由2000年的10688人上升为13002人,增长21.65%;具有大专及以上程度的由2571人上升到5960人,增长1.32倍;全市文盲率从2000年的3.84%减少到2010年的2.83%,下降1.01个百分点。 (五)人口与家庭规模 我市人口规模的变化,也给家庭户规模及类型结构带来了显著变化,不同地区户规模及类型也发生了较大差异。 1、规模小、结构简单的小家庭户增加。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家庭户为 194.29万户,比2000年增长4.20%;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48人/户,比2000年下降0.85%,已呈现户数增加、规模缩小的态势。其中,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四人户、五人及以上户分别占总家庭户的12.54%、18.61%、21.26%、22.55%、25.04%,与2000年相比,分别一人户、二人户分别上升了3.86、3.58个百分点,三人户、四人户分别下降4.3、4.87个百分点,五人及以上户上升1.73个百分点。 2、家庭户以二代户为主。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市一代户、二代户、三代户、四代及以上户占总家庭户的比重为26.18%、48.31%、24.50%、1.01%,与2000年相比,一代户比重上升最快,提高了6.88个百分点,其次是三代户、四代户,分别提高4.63、0.41个百分点,占家庭户比重最大的二代户下降了11.89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在平均家庭规模下降的同时,家庭世代关系趋于简单,特别是一代户比重的上升,实际上是我市青年婚后分立家庭以及“空巢”家庭增多的一种表现。 3、“空巢”老人户所占比例增大。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我市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数48.6万户,比2000年增长了26.34%。在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户中,纯老人户为12.26万户,其中单身老人户7.3万户,一对老年夫妇的户4.96万户,与2000年相比,基本呈逐年上升态势,纯老年人户数量的增多,需要特别引起社会各界重视。 (六)人口与住房 由于各级加大了住房建设投入,住房紧张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家庭住房建设成就裴然,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住房设施明显好转。 1、住房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我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3.51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6平方米,比2000年人均提高7.87平方米;户均住房间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12间,比2000年户均提高0.74间。分城乡来看,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57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3.17间;乡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3.81间。我市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住房建筑面积已大大超过小康标准(国家规定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2平方米即为小康生活水平),说明我市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取得成效。 2、住房以自建房为主。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绝大部分家庭是自建房,已占家庭户总数的75%。特别是五县二市,自建房占五县二市家庭户总数的85.54%。购买商品房占家庭户总数的9.69%,购买原公有住房占 5.68%,购买经济适用房占1.45%,购买二手房占1.23%。分县市区来看,自建房最高的是衡山县、衡南县和衡阳县,分别为89.31%、89.14%和88.53%。自建房最低的是雁峰区、石鼓区和蒸湘区,分别为15.81%、18.24%和25.02%。租房户主要集中在市辖城区和耒阳市,占全部租房户的64.46%,由此可见,政府要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还要加大投资,给予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应房等住房建设雷速体育,雷速直播的政策支持。 3、住房设施得以改善。住房设施是指住房内有无厨房、自来水、洗澡设施和厕所等。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59.74%的家庭有独立厨房,3.10%的家庭与其他用户共同使用厨房,37.16%的家庭没有厨房,与2000年相比,分别上升0.02、1.28%和下降1.32个百分点。数据还显示,我市45.29%的家庭有独立厕所,49.14%的家庭无厕所,分别比2000年上升12.51和下降1.42个百分点。燃料的使用数据表明,全市20.41%的家庭使用燃气,3.81的家庭使用电,52.34%的家庭使用煤炭,还有22.46%的家庭使用柴草和其他燃料,较之2000年分别提高17.72%、3.55%和下降14.46%、1.49%。另外,我市33.9%的家庭饮用自来水,比2000年提升了11.78%。以上数据表明,我市居民住房设施条件较2000年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二、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1、乡村总抚养系数高,抚养负担加重。 如表3所示,我市2010年我市少儿抚养系数达到了 30.91%,老年抚养系数达到 20.37%,总抚养系数为51.28%。表明劳动年龄人口供养的压力较大,平均每1.95个劳动年龄人口要供养1个少儿和老年人。从城镇和乡村来看,城镇少儿抚养系数为25.4%,老年抚养系数为16.90%,总抚养系数42.30%;乡村少儿抚养系数35.86%,老年抚养系数23.4%,总抚养系数59.35%;乡村平均每1.69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个少儿和老年人,而在城镇则平均2.36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个少儿和老年人。很明显,乡村人口的抚养系数都高于城镇人口,说明乡村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负担比城镇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负担重压力大。 表3 衡阳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系数 单位:万人、% 类 別 | 人口数 |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 抚养系数 | 0-14 岁 | 15-59 岁 | 60岁及 以上 | 总抚养 系数 | 少儿抚养系数 | 老年抚养系数 | 总 计 | 714.83 | 20.43 | 66.11 | 13.46 | 51.28 | 30.91 | 20.37 | 城 镇 | 318.09 | 18.16 | 70.26 | 11.88 | 43.30 | 25.40 | 16.90 | 乡 村 | 396.74 | 22.50 | 62.76 | 14.74 | 59.35 | 35.86 | 23.41 |
2、老年人口比重扩大和家庭规模缩小,增加了社会养老压力。 2010年 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达96.27万人,占总数的13.48%,与 2000年的10.67%相比,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81个百分点。同时,随着我市家规规模的缩小,家庭功能中原有的养老作用已逐渐趋于弱化的趋势。一方面,由于一代户增多,特别是年轻的二人家庭,容易引发的住房、离婚等问题,家庭结构不稳固,另一方面,需要家庭赡养的老年人口在不断增加,第三是供养子女人数日益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家庭养老部分功能将逐步转向社会,由社会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职能。然而,我市养老服务业还比较薄弱,社区养老和医疗组织还不健全,无疑“老有所养”将面我市未来将面临的主要民生问题之一。 3、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异大,阻碍了教育均衡发展。 2010年,城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9年,乡村为7.82年,差异1.87年。尤其是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的城乡差距非常明显。2010年城镇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是乡村的2.45倍,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相差5.55倍。这是由于教育布局长期以城市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所致,农村学生接受高中教育难度大,负担重。 4、家居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居住质量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家庭卫生设施配置状况不佳。数据显示,我市居民家庭的厨房、卫生设施配置状况仍不佳,37.16%的家庭没有厨房,49.14%的家庭没有厕所。住房用水状况也有待改进。全市有六成以上的家庭使用的不是自来水,不安全和不卫生水源的使用比例仍然较大。由此可见,我市居民家居条件不是特别完善,对于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劳动力适龄人口比重下降。 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还可以看出,尽管适龄劳动力人口增加,但所占比重却出现下降趋势。2010年劳动力人口(男16-59岁,女 16-54岁)为439.45万人,比2000年增长3.34%,劳动力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61.48%,较2000年的62.67%略有回落,这是我市劳动力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首次出现回落态势。 2、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模式不匹配。 在2010年人口普查的长表抽样调查中,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为21.64万人、6.96万人、8.46万人,与2000年相比,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从79.22:7.86:12.92转变为58.39:18.78:22.83。数据说明,我市二、 三产业的就业人口虽然比2000年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提高较快,但与一产业相比, 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而且作为城市经济结构主体的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力吸收能力强的优势。我市要有待充分利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大好时机,加速就业人口向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转移。 3、人口综合经济密度偏高,人均经济占有量压力较大。 人口综合经济密度是反映地区人均经济占有量的指标,越高,人口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压力越大。2010年我市人口综合经济密度0.50人/万元,高于全省0.09人/万元,说明我市人口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全省要大。另外,2000-2010年,我市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多项人均经济指标量(以常住人口计算,下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5元,人均GDP20599元,人均财政收入1585元,人均本外币各项存款18272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8969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元,等等,这些指标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较之分别低931元、4120元、1251元、7066元、5983元、219元。 三、实现人口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稳定政策,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他法律规章。 1、继续对计划生育实行“一票否决”。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把解决人口问题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综合施治,走有中国特色的人口持续发展的道路。继续坚持“二不变”,即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同时,要认真落实“三为主”的方针,即计划生育丁作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必须坚持“领导带动、部门联动、单位主动” 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通过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规模。要强化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调控职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人口规模,全市人口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年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3‰。到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736万人以内。与此同时,要努力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和全面发展。 3、继续抓好各项政策的稳定落实工作。首先要抓好宣传工作。要持之以恒、大张旗鼓地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男女平等和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能养老的新思想、新风尚等方面的宣传。其次抓好多次奖励政策的落实,如独生子女的奖励政策,农村居民的养老政策以及农村妇女在生育上的帮抚政策等等,都应继续抓好落实。还有必须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鉴别婴儿性别的现象,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杜绝类似现象的出现。同时还要摒弃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旧思想、旧传统、旧风俗,切实扭转低年龄段,特别是0-4岁人口性别比过高的局面。 (二)高度关注人口老年化,高度重视老年工作,切实营造保障老年人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1、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努力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建立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消除各种对老年人的歧视、虐待、遗弃、暴力等违法行为。 3、大力发展老年产业,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发展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建立、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网络,采取税收,信贷等优惠措施,多渠道筹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老年产业。 (三)切实解决好人口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能力。 1、优化经济结构。扩大人口就业渠道。要抓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利好机遇,继续大力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突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精尖制造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本市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个基础,进一步发展有市场、有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吸纳雷速体育,雷速直播的劳动力就业。积极发展服务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开辟新的就业领域,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社区就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2、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免费再就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视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形成完善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加快,增加就业渠道。 3、改革人口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入口城市化。目前,我市城市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全市城市化率已达到46.99%,但与全国、全省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 (1)要继续加强市中心城区和县域中心城镇建设。县中心城镇是县域经济的中心,是联系大中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切实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县中心城镇的发展中,以经济发展劳动城市规模。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规模。在农村小城镇,应因地制宜,把重点放在培育特色产业上,努力增强小城镇的活力,不仅要发挥吸纳非农业人口的功能,还要有效提高城镇人口质量,提高居民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贡献能力,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我市现有建制镇111个,虽然大、中、小建制镇齐全,但规模偏小。要合理布局,促进建制镇持续快速发展。 (2)要以县中心城镇为依托,以一般建制镇和集镇为支点,构建既重点突出又相对完善的城镇网络体系,同时,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成为功能齐全、规模适度、合理聚集产业和人口的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小城镇要坚持集约用地、合理提高容积率,尽量利空闲地、废弃地和非耕地,在保护耕地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 (3)要加速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转移的主要障碍在于不合时宣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基如此,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适时调整城市户口政策,保障公民正常迁移和择业权利,促进入口在城乡、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分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4)要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失业,待业人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经济结构优化中尽量减少失业和待业,扩大就业。对解除劳动合同的要给予经济补偿,终止劳动合同的给予生活补助。全面贯彻落实《失业保障条例》,依法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继续实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 (四)高度重视家庭规模和类型的变化,切实建立住房新体制,抓好住房建设。 1、加快城镇住房建设的步伐,增加对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等住房建设资金的投入。 (1)加速城镇工矿区、棚户区改造步伐。我市还有2.36万户无住房、18.07万 户只有1间住房,占总户数的10.51%,这些家庭户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工矿区,各级党委、政府应继续把解决棚户凶居民的住房问题作为为民办实事、建立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建设过程的质量监管,同时把医疗、文化、教育、商业、饮食等各项生活服务工程配套设施一并建设。 (2)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这两类住房是由政府建设或委托建设为解决城镇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闲难,采取减免地租、税收等政策降低住房成本,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目前,应继续抓紧抓好抓落实,为雷速体育,雷速直播的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3)抓好廉租房的建设和管理。对原已出租的公有住房应继续抓好租金的收取和管理。同时,开辟新廉租房的建设。 (4)加快商品房建设的步伐,严格调控商品房价格。商品房建设要适合家庭规模小的特点,建筑面积和结构上要适合本地区市场的需要,在建有少量豪华型住房或别墅的同时,多建适合大多数工薪阶层职工经济承受能力的实用型住房,发展好二手房市场。在政府调控房地产价格已取得成效的情况下,要继续紧抓价格调控不放弃,把房地产价格调控好,严防房地产价格的反弹。 (5)加快农村住房建设,促进农村投资增长。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小城镇建设已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成为农村经济建设和投资的主要场所。要引导广大农村中的有志之士尽快进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激活住房投资,带动农村住房建设。同时,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要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2、大力发展社会服务。由于家庭户日趋小型化,核心户家庭不断增多。在城市、农村,青年夫妇承担的丁作和生产任务比较繁重,这就使得家庭与社会服务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已成为必然和社会需求,如公共交通、卫生保健、家务劳动以及老年人供养、托幼、修理、洗染和饮食服务业等。同时要增设网点,提高服务质量和信誉,扩大上门服务和计时服务等项目,抓好全方位服务,以使劳动年龄人口能有雷速体育,雷速直播的精力和时间参加工作学习、生产劳动以及社交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能力。 10001_20121031092444540_1.jpg 10001_20121031092505821_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