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生态优美新衡阳正在形成—我市两型社会建设成就综述

来源:两型科 发布时间:2018-02-07

  改变环境,生态优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五个新衡阳”的奋斗目标,打造“生态优美”新衡阳,全面奏响了“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旋律。

  一段时间以来,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常常被同一种图片刷屏,不是红彤彤的朝阳晚霞,就是清爽宜人的蓝天白云……这样的“刷屏风”背后,体现了我市生态环境不断持续向好。

  曾几何时,衡阳是中南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但是,近年来衡阳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松木、水口山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衡东经开区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十万乔木进雁城”等绿化行动累计建成了5个公园、36处公园绿地,18个自然保护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6%……这一系列的两型社会建设生动实践,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经济社会大变化,也带来了发展理念、生产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深刻变革。

  突出两型改革,生态文明大步推进

  我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除获批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外,还圆满完成了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17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79.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6%,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99%,美丽的“衡阳蓝”成为市民“朋友圈”常客。

  据了解,为了深入推进两型改革,我市着力突出顶层设计、突出政策支撑、突出改革创新、突出衡阳特色,先后印发《衡阳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等3个总体方案;编制白沙等两型示范区改革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等节水、节能、环境保护、流域治理、循环经济发展等专项方案。

  修订绿线管理办法和蓝线管理办法,出台城市林业生态圈、生态绿地、公园绿地等专项规划,推动全市绿化美化有序实施。制定实施《雷速体育,雷速直播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衡阳市生态文明改革和建设实施方案》等100多个政策文件,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生态红线划定试点工作,划定林地、森林、湿地三条林业生态红线;确立12个区域3994.23亩作为湘江流域退耕还林还湿试点,并完成退耕还林还湿面积1640.34亩。

  在环境治理方面,建成污水处理厂18座,总处理能力达80.5万吨;建成垃圾填埋场9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餐厨垃圾处置中心1个、危险废物处置中心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3个、空气自动站15个,县级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2.8%,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衡阳县创新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模式,荣获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全省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单位。

  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从经济发展看,全市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957.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93亿元(预计),年均增长10.3%;人均GDP?由27258元增长到43668元,年均增长9.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85.8亿元增长到443.1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蒸湘区获评全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市、区),珠晖区获评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十快进县。

  从发展支撑看,截至2017年10月,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242个,完成投资4046.4亿元,争取国省资金863.8亿元。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并运行全省首家综合保税区。2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8家央企来衡发展,富士康工业新城、五矿金铜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衡山科学城、中国五矿铜锌铅产业基地、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等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战略项目扎根衡阳。

  从创新驱动看,全市市场主体达24.2万户。其中,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高新技术企业84家;创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达13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5年增长20%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4件。衡阳中关村金种子创业谷被认定为省级创业空间,衡东获批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135”创新创业工程30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基本完成,综合评估验收、综合得分全省第二。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坚持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我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16.5:48.5:35优化为2016年的15.1:43.9:41,第三产业占比较2012年提升了6个百分点。一方面,粮食年收购量稳居全省第一,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油茶、有机茶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获评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新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8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并在全省率先建成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否决高污染高能耗项目200多个,累计完成395家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12年下降4.6个百分点。分别压缩水泥、煤炭、钢铁产能800万吨、299万吨、16万吨。成功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积极发展新材料,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储能材料、硬质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六大领域。工业“3311”发展战略工程扎实推进,天雁机械、湖南机油泵等20多家企业在全国细分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新建成3个风电场、18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及1100余个户用光伏项目,新建3个生物质发电厂,累计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51万千瓦,年发电量8亿千瓦时。

  此外,我市还成为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7%。电商年交易额破百亿,达130亿元。2012年以来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1%、19%,新增3A级以上景区9个。

  试点产城融合,产业集群初见成效

  2017年,我市获批全省产城融合示范试点,实施项目2个,投资额达1.15亿元;耒阳市成为省级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合江套老工业区涅槃转型成为来雁新城和滨江新区2个新型产城融合区,累计实施循环化改造项目54个,总投资89.8亿元。

  松木、水口山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衡东经开区列入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形成了企业内循环经济链条、产业内循环经济链条、园区内循环经济链条、园区及周边地区间循环经济链条的衡阳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已培育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9个(其中亿级园区1个),培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白沙洲老工业区成为装备制造产业园和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水口山老工业区成为全省主要铅锌铜产业基地、东阳渡老工业区正在规划建设12平方公里的绿岛军民融合核产业园。

  突出区域统筹,城乡面貌变化显著

  近年来,我市已完成城市总体规划7次修编,目前正启动新一轮修编。西南云大都市圈框架已搭建,区域性物流贸易中心加快建设,形成“1189”交通大格局,南岳机场运行并开通航线14条。2016年城镇化率51.07%,较2012年提高3.17个百分点。

  新增绿化面积50多万平方米,新建三江六岸风光带30.8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39平方米,较2012年增加1.78平方米。累计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等7大类湘江污染治理项目158个,取缔了城区6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22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标准,1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关停淘汰水口山及周边地区涉重金属企业117家,实施59个重金属污染源治理项目,重金属排放总量削减率为50.92%,涉重金属企业数量减少58.6%,国、省考重金属监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创建了全国生态乡镇8个,国家生态村3个,全省美丽乡镇47个,全省生态村59个。全面推进“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公交出行分担率36.9%,城区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公交车占比80.2%。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放共享单车4万余辆;城市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建设全面启动,3座城市公共立体停车库已建成使用。